欢迎来到某某阀门科技有限公司,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观点丨效益提升视角下老旧社区绿地优化策略研究

时间:2024-06-04 16:56 来源:网络

摘要

匡晓明,黄玥,陆勇峰. 效益提升视角下老旧社区绿地优化策略研究[J]. 住宅科技,2021,v.41;No.497(12):14-19.

关键词:城市双修;老旧社区;绿地空间;综合效益;优化策略;社区微更新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入后半程,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展转向存量提升,老旧社区依靠其历史积累和关键区位成为存量更新的主战场之一。2017 年3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全面开展“城市双修”工作,提出“修补城市功能,提升环境品质。要求填补城市设施欠账,增加公共空间,改善出行条件,改造老旧小区”,并强调要加强小区绿化,改善小区居住环境,方便居民生活。在城市转型发展和城市双修的背景下,绿地改造成为老旧社区更新中激发社区活力、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生态质量的重要载体。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老旧社区更新面临着日益增长的基础设施空间需求和自然美好的生态空间需求之间的权衡,具体表现在拓展生命通道与保有绿化空间之间的冲突、保障低层住宅采光与增加乔木冠幅之间的矛盾等。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居民对人居环境品质的要求逐渐提高,老旧社区现状绿地质量和功能已无法满足当下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城市人口和家庭车辆拥有率的增长,老旧社区的公共空间及基础设施配套无法满足居民诉求。如何才能在满足居民诉求的同时,充分发挥绿地生态功能呢?在有限的绿地空间内提升绿地效益,成为破题的关键。

1、老旧社区绿地效益与绿地改造

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之一,社区绿地在生态、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产生了增值效应,主要包括净化空气、改善气候、固碳释氧、降低噪音、防灾减灾等生态效益,心理疗愈、休闲娱乐、健身康养和文化展示等社会效益,以及房产价值提升等经济效益。从20 世纪70 年代起,城市绿地对城市环境问题的改善作用逐渐被发现,国内外有关绿地生态效益的研究随之增多——从对植物个体、植物群落的降温增湿效益的差异分析,扩展至不同空间尺度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的差异分析。近年来,随着生态城市、健康城市、城市双修等理念的提出,人们对城市自然生态产生多元复合的需求。城市绿地尤其是社区绿地的服务功能得到延展,城市韧性、绿地可达性、精神健康、休闲娱乐等与绿地效益相关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成为解决城市治理和城市更新领域中因社会资源分布不均而出现的问题的关键。

目前,关于老旧社区中结合绿地效益进行绿地改造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展开:①以实现或提升雨水调蓄、景观感知、多元共治等某方面目标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绿地改造策略,但缺乏对整体绿地效益的考虑;②将老旧社区绿地环境结合水体、物理环境、道路交通、空间环境等整体外部环境进行现状问题分析并提出生态修复策略,但理论研究部分尚为薄弱。总体来看,对老旧社区绿地改造的研究缺乏综合多领域理论并结合实践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探索。本文通过对生态学、社会学和城市规划等多学科理论及生态化技术的梳理,以效益提升为切入点,提出老旧社区绿地提升框架,并结合上海静安区“美丽家园”社区更新项目展开实证研究,以期缓解人居环境衰败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矛盾,为我国新时期老旧社区更新背景下的绿地优化改造提供思路。

2、老旧社区绿地效益提升框架

社区绿地效益的高效发挥取决于绿地空间布局、内部结构和服务功能等多方面的作用。本文将从水平结构层面的绿地空间布局、垂直结构层面的植物配置、系统运行层面的雨水循环及社会功能层面的文化服务4个维度构建老旧社区绿地效益提升框架,梳理各个维度下的关键影响要素,提出绿地效益的提升路径及相应的规划策略。

2.1 空间布局方面

景观格局指数是评价水平层面绿地结构的常用指标。研究表明,居住区绿地的最大斑块面积指数、绿地斑块连通度、平均绿地斑块面积等景观格局指数与大气污染物清除、碳储存和碳吸收、暴雨径流减缓等生态效益呈现正相关性,而与景观破碎化程度、绿地斑块平均最近距离呈负相关。在老旧社区绿地改造中,应以优化绿地景观格局为提升路径,采用多维度扩空间成绿网的策略,从平面和立体维度挖潜绿地空间,通过点、线、面型斑块与周边绿地斑块相连,促成城市社区层面绿地网络化。

2.2 植物配置方面

三维绿量可以从多层次角度量化植物生态效益水平,主要与群落结构、物种组成、植物体积和生长状况等因素有关。研究表明,群落层次越丰富,单位面积三维绿量越高,生态效益就越高(表1)。相比乔灌草型和草坪型绿地,乔灌草型绿地对改善居住区碳氧平衡、降温增湿等方面效果更好,且绿量增长速度最快、潜力最大。在老旧社区绿地改造中,可以三维绿量为提升路径,采用绿地垂直结构优化的策略,改变以扩大绿地面积来增加绿化的单一思路,充分利用场地环境条件及各类型植物的特点,营造复层绿地结构,丰富植物种类。

2.3 雨水循环方面

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构建社区韧性成为城市社区主动应对风险与灾害的途径;包括绿地基础设施在内的环境韧性是构建社区韧性的基础。

研究表明,通过合理种植绿地植被,可实现可浸区百分比、雨水贮存率、雨水净化率等指标的提升,从而增强老旧社区的承洪韧性。为了更好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老旧社区更新可以提高环境韧性为提升路径,利用绿地基础设施实施海绵型改造策略,以因地制宜、经济适用、施工简便为技术改造原则,合理选用“渗、滞、蓄、净、用、排”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措施,减缓气候灾害导致的经济损失,促使老旧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2.4 文化服务方面

随着生态城市、健康城市等概念的提出,人们对于城市中自然生态的需求已经从单纯的物质资源供给向多元复合的价值需求进行转变。从生态系统服务的角度来看,文化服务包括人类通过精神满足、认知发展、娱乐休闲及美学体验等方式从生态系统中获取的非物质性效益。研究表明,文化服务功能的发挥与绿地的可达性、开放性、居民感知度、绿化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老旧社区更新中的绿地景观设计应以丰富人本服务为提升路径,采用营造参与式绿地的策略,从空间功能、通达性、配套设施、景观营造等方面进行“人本化”的规划营建,从而激发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生态保护意识,提升居民健康福祉。

3、老旧社区绿地效益提升策略的实证研究

静安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区,人口密度高,居住区建成年代早,其中部分区域曾被划为租界,社区物质空间和社会关系逐渐衰落。为解决老旧社区居民反映的安全设施缺失、交通动线不合理、环境破败和建筑墙面渗水等方面的“急难愁”问题,2015 年7 月,静安区启动“美丽家园建设”社区更新项目,分批、分阶段从安全维护、交通组织、环境提升和建筑修缮方面进行社区更新物质空间改造,并持续至今。从参与的延新小区、海鹰小区、永和二村等50 余个老旧社区的社区更新规划编制来看,绿地环境提升是提高社区空间品质的关键环节。

3.1 老旧社区绿地现状问题

目前,老旧社区绿地存在以下现状问题:①在空间布局方面,受住区开发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规划理念的影响,老旧社区绿地空间占比不高,绿地率大多低于25%,绿地斑块呈现破碎化、连通性低的特点,且存在违章搭建、违规停车等各种侵占社区绿地和道路的现象,导致原本有限的绿地生态功能趋于退化,阻碍了消防和急救通道的畅通,对居民生命健康安全造成潜在威胁;②在植物配置方面,受限于住区建设时期绿化研究、苗木市场和设计水平等方面的不足,老旧社区绿地的植物群落类型单一,多以乔草、灌草、草坪为主,且绿化物种缺乏观赏性、在地性和多样性,间接影响了城市植物多样性和分布,导致生态系统服务水平较低,降低了整体生态效益;③在雨水循环方面,由于老旧社区地面的不透水地表比例较高、排水管道老化堵塞、部分绿地与道路地面的高差设置欠佳等问题,遇到长时降雨或短时暴雨时,无法就地下渗或通过径流引入绿地,极易形成局部内涝;④在文化服务方面,老旧社区绿地虽然具有传统绿地的观赏、防护和隔离等基本功能,但普遍呈现开放性弱、空间利用率低,缺少以人为本的空间和设施,如老少皆宜的社交、运动和文化展示空间等,缺乏对景观活力和社区文化内涵的塑造。

3.2 老旧社区绿地效益提升规划策略

3.2.1 多维度扩空间成绿网

(1)通过拆除违章建筑、见缝插绿等方式扩大绿地面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规定,住宅小区公共绿地属于业主共有。私人侵占绿地的行为破坏了公共绿地的共享性,影响了社区公共空间品质,应当进行合法拆除,恢复原有绿地。此外,社区边角空间通常有物品堆积,久而久之形成消极界面,应对其进行集中清理,并设置小型绿化,将低效消极的硬质景观改造成软质绿地景观。

(2)设置镶嵌式生态停车位。建设嵌草铺装的停车场或采用上层乔木遮荫、下层停车的林荫式草坪砖停车空间,在保证一定绿地空间的基础上,将停车空间合理嵌入绿地,实现停车与绿化的有机结合。可根据社区道路和绿地的情况,灵活设置平行、垂直和斜向等停放方式

(3)建设屋顶花园,增设垂直绿化。有条件的居住区可以考虑在平屋顶住宅建筑或非机动车库顶棚设置屋顶花园,将居民的活动空间引向楼顶。屋顶花园应选用种植土量少、对屋顶负荷小、施工维护相对简单的设计,避免多余小品,以观赏类花灌木和草坪为主。另外,可利用攀缘植物将篱架、围墙、护栏等硬性单调的土木构件改造成美化环境和隔音避尘的生态景墙,需注意植物材料与被绿化物的色彩、形态、质感的协调,并考虑风格、高度、墙面的朝向等因素;选种以卷须类及缠绕类植物为主,还可以充分考虑植物的经济价值,选用可供食用或药用的种类。

(4)建立连通度较高的社区绿地网络。基于以上对平面和立体潜在绿地空间的挖掘,加强与周围街道和社区绿地的关联度,降低绿地破碎化程度,形成连通度较高的社区绿地网络。例如,延新小区通过保留部分原有绿地,构建参与式绿地、屋顶花园、生态景墙和生态停车场,与周边公园绿地有机串联,给鸟类、昆虫提供了庇护所和廊道。

3.2.2 优化绿地结构

(1)梳理场地植被现状,保留长势较好的植物,因地制宜地修剪和迁移其他植物。对场地内原有小乔木和大灌木进行修剪和抽稀,以达到绿地视线通透、植物形态和谐的效果;根据植物造景和喜阴、喜阳等生长习性的要求,合理迁移绿地中长势好、形状优美的花灌木植物;移除不适合环境需要、长势不好或对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的乔灌木。

(2)营造复层绿地结构,提高物种丰富度。从多样性、美观性和人本化等目标出发,对绿地植物进行设计,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层群落结构,并通过组团造景营造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效果(图4);依据生态适应能力强、生态效益高、经济效益高、观赏性高、安全无毒等原则进行植物选种,多选植香樟、栾树等高大的常绿乔木以提升整体绿量,并提高乡土植物占比。例如,在临汾小区的社区更新项目中,采用香樟、梧桐、合欢、碧桃、红枫、鸢尾等植物营造色彩丰富、种类多样、荫蔽良好的景观生境。

3.2.3 实施海绵型改造

(1)对社区积水点实施针对性的海绵型改造。以适宜、简便、经济为原则制定雨水管理方案和措施,对社区积水点进行深入调研并采取针对性的规划改造措施,避免盲目地全面改造。例如,在停车位、健身步道、休闲广场等易形成积水点的较低洼区域选择透水铺装或嵌草砖,增强雨水下渗能力。

(2)在场地利用率较低的绿地空间配置雨水蓄渗设施。有条件的社区依据宅旁绿地、中心绿地和路边绿地等不同场地情况,设置不同类型雨水花园及一定比例的下沉式绿地和植草沟,种植具有净化能力的植物,既能渗蓄雨水、减少灌溉用水,又能通过植物多样化搭配实现优质的景观效果。例如,海鹰小区在宅旁绿地修建用于过滤和收集屋顶径流的雨水冲刷池,利用现状下凹道路建设花园式透水道路,并在场地中心打造下凹式雨水花园,通过自然地形将周围雨水引入雨水花园;同时,在其中打造具有儿童娱乐和教育功能的休闲木平台和娱乐沙坑。

3.2.4 营造参与式绿地

(1)结合场地微气候特征,规划参与式绿地。可依据场地的日照、风廊等形成的微气候环境,结合人们在不同行为方式下对场地日照、温湿度等环境条件的需求,对社区绿地的布局和功能进行科学规划,将环境条件适宜的封闭式绿地改造成为人与自然互动的参与式绿地,并通过植物景观设计营造独特的场所氛围。例如,在宝山路499 弄小区的更新规划中,基于冬至日照分析结果,规划了参与式休闲绿地、半开敞运动场地、生态健身绿地、阳光活动场地和非机动车库屋顶花园等不同功能的绿地。

(2)充分考虑对使用者的行动关怀。实地调研居民的行为特征,依据不同年龄段居民的生活需求、活动需求和精神需求,重塑精细化、人性化的绿地空间。老旧社区居民的老龄化程度较高,应在绿地中增设健康步道、无障碍设施、休憩座椅、扶手等适老性设施,并设计安全性高、趣味性强的儿童活动设施。例如,永和二村依据现场踏勘及居民行为路径分析,设计了一条符合老年人健身、休闲、社交、接送孩子等日常行为的景观步道系统。

(3)实行居民共建共享的参与式微更新,促进社区共治。由规划师协调,在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方参与下,建设社区花园、口袋园地等参与式绿地。例如,在上海长期开展的老旧社区花园系列微更新行动中,通过政府资助、专业社会组织支持或居民自组织及参与的方式,对社区花园进行设计、施工、管理和维护,不仅营造了邻里间互动交流和自然科普教育的场所,还激发了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度,促进了社区的可持续更新。

4、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从增量拓展转向存量提升,老旧社区成为存量更新中的痛点和难点。上海属于我国城市发展水平较高的一线城市,在社区有机更新、社区微更新方面的实践探索较为领先,其相关经验对全国范围内城市社区更新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研究基于上海社区更新的相关规划实践,聚焦社区绿地空间优化改造,以缓解社区居民诉求与绿地环境之间的矛盾为目标导向,创新性地以绿地效益提升为切入点,提出了老旧社区绿地效益提升框架和绿地规划策略。但由于老旧社区本身的管理组织、人员构成、资金来源等方面的复杂性,为提高老旧社区更新绿地可持续改造的实施性,未来还需要纳入经济成本、政策法规及制度管理等方进行综合研究。

转自公众号“上海城市研究”

首页-傲世皇朝机械注册阀门销售站 非商用版本

平台注册入口